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项报告 >文章页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区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http://www.gxrd.gov.cn    2022年10月08日 09:52      来源:广西人大网

——2022年9月2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黄海龙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报告全区法院开展诉源治理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诉源治理实质是对社会矛盾纠纷进行源头预防、多元调处化解,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14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强调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近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区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日益增长,我区法院受理案件逐年增多,2018年至2021年,全区法院每年受理案件分别为630760件、758120件、903582件、1013431件,同比分别上升10.23%、20.19%、19.19%、12.16%,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加强诉源治理、减少诉讼案件增量,势在必行。
  一、全区法院开展诉源治理工作主要情况
  在诉源治理多元共治格局中,人民法院肩负重要职责。全区各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手抓“末端”办案工作,一手抓“前端”诉源治理,前移解纷关口,下沉解纷力量,优化诉讼服务;同时,推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共治机制,加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今年1至8月,全区法院新收各类案件643183件,同比下降0.5%(其中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321738件,同比下降6.37%);共办结案件528082件,同比增长17.5%;结案率69.92%,同比增长5.9个百分点;一审服判息诉率86.09%,同比增长1.53个百分点。今年来新收案件首次实现同比下降,诉源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广西法院诉源治理经验多次在全国法院会议和中央媒体作介绍;崇左市法院边疆民族地区诉源治理经验入选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一站式建设白皮书;都安县法院参与创立“两中心两制度”诉源治理获评全国第六届社会治理创新典型。
  (一)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诉源治理工作部署。
  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创新社会治理、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把开展诉源治理作为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主动向党委、党委政法委请示汇报,支持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体系,促进发挥部门、行业解纷优势,推动构建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配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诉源治理专项调研。自治区高级法院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区法院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人民法庭参与诉源治理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全区法院参与诉源治理作出顶层设计,召开全区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推进会,持续推动诉源治理工作走深走实。柳州市法院主动融入柳州市委政法委牵头建立的“321”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至8月全市法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13.61%。
  (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动对接基层综治中心,积极参与“平安村(社区)”“无讼村(社区)”等创建活动。推行“一村一法官”,在行政村、社区普遍设立法官工作室、联络点、诉讼服务站,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基层人民法庭作用,加强与基层政法单位、自治组织、调解组织对接,构建“人民法庭+网格员”“人民法庭+行业协会”等联动调解网络,全区321家人民法庭与674家基层治理单位实现在线对接,有效激活基层解纷服务网格,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搭建“快车道”,助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北海市法院在社区“解忧超市”设置“诉源治理+微心愿”交流版块,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法律咨询服务,强化工作联动、前置诉讼服务、就地化解纠纷。
  加大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力度。强化司法大数据应用,着重分析研判诉讼高发领域、新类型纠纷、涉诉信访和社会治理热点问题,对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报告;与有关部门实行信息共享、数据对接、协调治理;利用司法建议、典型案例、裁判指引等,形成预防化解链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案的发生。今年1至8月,全区法院向有关行政部门发出司法建议81件,有效促进优化政务环境,预防纠纷发生。贵港市法院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对接,推动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且无争议的,劳动者可直接缴纳社保费,从源头妥善化解6000余件同类纠纷。
  助力提升基层自治能力水平。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法治教育、法治讲坛等活动,利用新闻媒体、法院微博、微信、抖音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普法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群众说事、行业说理、法官说法”有益经验,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司法裁判教育指引示范功能,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就案说法,通过“小案件”诠释“大道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崇德尚礼文化,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崇左市法院创新民族特色普法形式,在歌圩节、“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假日,通过“线下宣讲+5G线上直播”同步推广“大榕树法治讲堂”、壮汉双语巡回审判,拓展法治宣传实效。
  (三)推动形成诉源治理工作合力,加强矛盾纠纷前端化解。
  建立健全诉前多元解纷联动机制。联合总工会、工商联、银保监会、知识产权局、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贸促会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通知》《关于发挥商会调解优势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开展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讼与调解对接机制合作备忘录》《关于推进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试行)》等推进多元解纷文件,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促进知识产权纠纷、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劳动争议、金融纠纷、房地产纠纷等类型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主动与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对道路交通、医疗卫生、劳动人事、消费者权益、农村土地承包、建筑工程、物业服务、环境资源等矛盾多发行业领域,以及因新冠疫情影响可能产生的物流、交通、租赁、劳资等方面风险,构建“法院+N”多元解纷联动机制,共同采取源头治理举措,筑牢重点行业领域类型化矛盾风险“防火墙”。全区各级法院与总工会、人社部门构建联动机制,诉前及时大量化解劳动争议纠纷。南宁市青秀区法院与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广西调解中心设立广西自贸区首家商事争议诉调中心,成功调解两起标的总额达4224万元的关联案件,入选法治日报“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桂林市法院联合人社、工会、工商联、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成立桂林市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联合调处中心,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批示肯定。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协同作用。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商会调解等非诉解纷方式,广泛汇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会商会、行业专家、律师学者、退休法律工作者、基层干部、网格员等社会各界,进驻人民法院开展调解工作,不断扩大多元调解资源力量,推动形成多元调解最大“同心圆”。2020年至今年8月,全区法院聘请各行业特邀调解组织1185家,特邀调解员5643名,诉前调解纠纷493882件。河池市法院设立“卢汉票工作室”“法律服务工作站”,积极引入族老、村干、综治网格员等开展诉前、诉中调解工作,解纷力量不断壮大。
  不断提升诉调对接实质化水平。充分发挥司法确认程序保障调解成果的作用,既为请进来的调解组织提供司法确认,又为法院之外的调解畅通对接渠道、提供司法确认。审慎做好调解协议司法审查工作,注意加强对虚假调解的防范和制裁,探索建立司法确认联络员机制,推动司法确认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实现人民调解确认快速立案、快速办理。2020年至今年8月,全区法院共出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书20145份。南宁市西乡塘区法院设立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联动化解中心,建立劳务报酬“劳动监察调解+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快速化解机制,已为608名灵活就业人员司法确认劳务报酬981万元。
  (四)加强矛盾纠纷关口把控,高效实质化解诉讼纠纷。
  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印发《关于改进立案工作的六项措施》,建立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做到有诉必理、有案必立,确保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畅通规范。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和申请,依法裁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并做好当事人的解释疏导工作,引导当事人选择其他适当方式化解纠纷,防止矛盾升级激化。深化虚假诉讼、滥诉治理,加大对虚假诉讼的甄别力度,全面客观审核双方证据,对构成虚假诉讼犯罪的,坚决依法惩处,敦促当事人诚信诉讼;严格规制滥诉行为,引导当事人合理行使诉权。
  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全面加强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矛盾纠纷解决方式、诉讼服务手段向一站式集约集成,实现全诉讼服务“一站通办、一号通办、一网通办”,让群众“走进一个厅,事务一站清”。深化案件“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机制,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的,运用调解平台及时调解,不愿调解的,及时登记立案。加强诉前调解指引,在立案诉讼服务大厅设立诉讼风险评估智能终端,提供诉讼风险评估提示及第三方中立评估服务,对判决结果进行智能评估和预测,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和解方式解决争议,或运用公证、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讼途径化解纠纷。加强速裁快审团队建设,对简单案件依法适用简易程序或小额诉讼程序从简从快办理,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2020年至今年8月,全区法院调解纠纷536312件,“分调裁审”案件占比74.48%。桂林市七星区法院建立“诉前调解+网上立案+集约送达+快裁速判”一站式金融案件快速解纷机制,构建“快调解、快立案、快送达、快开庭、快裁判”的五快模式,实现金融案件高质高效审理,该院金融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为15.4天,最短审理周期为7天。
  强化实质性化解纠纷。树立“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理念,深入推行“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尽可能依法解决纠纷案件相关联问题,避免一个纠纷引发多个诉讼,推动矛盾纠纷在一审程序实质化解,尽最大可能实现案结事了,减少二审、再审、涉诉信访等衍生案件发生。激发“立审执监访”各个流程的纠纷调处化解作用,降低非理性上诉和信访风险,形成诉内治理工作闭环。广西法院“一次性实质解决行政争议”经验做法,获最高人民法院肯定和推广。
  (五)强化现代信息科技应用,提升诉源治理智能化水平。
  适应数字时代特点,深化互联网司法实践,全方位强化线上集成,发挥人民法院线上调解平台“总对总”“点对点”作用,“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有关联动单位,“点对点”吸纳社会各界调解员在线开展调解工作,不断拓展在线多元解纷辐射力;巩固发展道路交通等类型化纠纷在线解纷平台,形成相互配合、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在线多元解纷体系。建立广西电子法院、广西云上法院、5G律师服务工作室、诉讼费管理系统,以“互联网+诉讼”方式推进线下诉讼服务向网上延伸,实现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开庭、网上缴退费、在线调解、自助保全、网上送达,有效降低诉讼各环节时间成本,快速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疫情期间“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今年1至8月,全区法院共网上立案154549件,在线音视频调解67646件次,电子送达率达72.61%。
  全区法院参与诉源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时代党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相比,当前诉源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一是诉源治理工作格局有待深化。一些法院推动诉源治理共建共治工作格局的力度不够,全区法院与多家行政单位、行业组织签订诉调对接协议,但行业、专业参与解纷力量仍显不足,导致“联而不动”、调解成效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司法行政、公安、综治等部门平台之间尚未对接,数据联通、程序联接、工作联动有待加强。司法大数据分析运用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升司法大数据对社会治理的决策参考作用。三是考评体系、经费保障有待加强。目前与诉源治理相关的指标,考核责任部门主要在法院,诉调对接的其他部门、行业缺乏相应的考核和评估机制,对法院的委派、委托调解重视程度不够。在经费保障方面,全区法院获当地财政调解专项经费的不到2/3,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聘请外界调解人员存在困难。对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党委领导下,认真研究解决。
  二、下一步人民法院加强诉源治理工作的思路措施
  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区法院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诉源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更好成效,为建设壮美广西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诉源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对诉源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切实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相关任务清单要求,推动工作机制创新和落实,推动诉源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将司法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法官工作室等“桥头堡”作用,积极参与党委领导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与基层政法机关、自治组织、调解组织等协调联动和业务指导,总结推广“群众说事、行业说理、法官说法”、巡回审判等有益做法,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不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健全先行调解、委派调解工作机制,完善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渠道,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解纷需求。根据地区纠纷类型和特点,完善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平台,提高纠纷解决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四是推动诉讼纠纷实质性化解。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切实保障群众诉权。深化“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活动,切实减轻群众诉累,减少衍生案件。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不断提升解纷效能。
  五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应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提升诉源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扩展人民法院在线解纷渠道,加快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积极探索与其他解纷平台的集成融合,不断拓展在线多元解纷的辐射力。用足用好“总对总”“点对点”在线诉调对接调解资源库,积极引导特邀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开展在线调解工作。
  诉源治理是党委领导下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组织的协同努力,人民法院是多元解纷中的重要一元,责无旁贷,将全力履好职尽好责。同时,恳请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如既往监督支持帮助,建议通过决议或者立法方式,明确基层党政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等参与诉源治理的职责任务,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司法保障、科技支撑”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加强诉源治理的经费支持和组织保障。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情况报告,体现了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是对法院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的审议意见和人大调研组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做好诉源治理工作,并以此为动力,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

 

报告中有关用语说明

 

  1.一站式建设:全称为“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建设是2019年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一站式是指空间形式,就是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平台解决当事人的全部诉讼事项,包括线下的一站通办和网上一网通办。多元纠纷解决是指参与化解矛盾的主体是多元的,由法院和社会各界共同化解矛盾。人民法院通过一站式建设,形成从风险源头预防到矛盾纠纷前端解决,再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分层递进、繁简结合、协调配套的纠纷解决新机制,将立案、调解、委托鉴定、送达、速裁快审等面向群众的诉讼服务集中到一个空间,提供“一站式”集约服务,让老百姓走进一个门、通过一个平台,就能基本解决在法院打官司的诉讼服务问题。
  2.万人成讼率:指以某一地区的常住人口和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总数为基础,每一万人当中人民法院在统计期内受理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和一审行政案件数量,反映该地区社会治理效果和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万人成讼率是衡量诉源治理工作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经连续两年纳入平安广西建设考评体系。
  3.立案登记制:立案登记制是人民法院的案件受理制度,指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登记立案。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施行以来,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充分保障群众诉权,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4.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全景展现法院立案数波动情况,预警通报波动异常、立案偏离度大的法院。立案偏离度是指当期实际收案量与目标收案量相差的值与目标收案量的比值,此处目标收案量设置为某一段时间内平均收案量。实际收案量与平均收案量相差越小,表明当期收案量越趋于稳定;实际收案量与平均收案量相差越大,表明当期收案量越不稳定。如今年1至8月份,广西法院月立案偏离度均处于-30%至30%之间,立案偏离度较小,表明总体收案量趋于稳定。
  5.“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即分流、调解、速裁、快审。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人民法院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诉非分流、调裁分流,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标准,建立健全速裁快审快执机制,通过将分流、调解、速裁、快审各环节衔接起来,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推动建设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形成多数简单案件在诉讼服务中心速调快审,少数复杂案件在后端精细化审判的工作格局,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质效,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6.“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总工会、中国侨联、全国工商联、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中央有关部门建立的在线诉调对接机制,覆盖证券期货、金融、银行保险、劳动争议、涉侨、价格争议、知识产权等纠纷领域。目前,中央各有关部门已完成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资料汇总,并录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主动与各地对应部门加强沟通对接,在“总对总”框架下加快开展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并鼓励有条件的人民法院主动与其他单位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不断充实多元解纷力量。

 

 

初审:谢欣哲 二审:黄紫红 主审:人大通用